字体
关灯
   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
第(2/3)页
变,革除旧弊,完善制度漏洞,从律例上约束权贵,限制官僚权力,保护农民,是一条不错的解决路径。

    时下的大汉大汉社会生产力,比之前朝,又有了长足的进步,不论是农牧渔业生产,还是商业发展,其活力都远超历朝历代。

    冶炼、纺织、农牧业技术,也有了显著的提高,即便温饱依旧长久困扰大汉百姓的一个大问题,但活下去的可能确实是提高了的,底层老百信获得的机会,也相对更多,再不济,还有出海闯南洋这条路。

    然而,社会大发展的同时,占据主要统治地位的权贵们的堕落速度,也是超乎想象,几乎与社会发展进步速度同步。

    这样的情况下,哪怕是为了统治需要,延长国祚,改革也势在必行。有些事情,底下人可以妥协,可以得过且过,但皇帝不能。

    沉思良久,赵普忽然对京中甚嚣尘上的刘皇帝改制举措,又有了一些认识与体悟。刘皇帝老了,为何还要顶着那些勋贵、官僚的压力,冒着得罪天下地主豪强的风险,一定要进行财税改革,说到底,还是不想再放任地方胡来,对于大汉现行制度中明显的缺陷,必需要完善。

    过去不动,是因为没严重到那个程度,还能勉强过着走,如今要大动干戈,也是不得不变。时至如今,即便不放任自流,哪怕维持现状,随着时间的推移,其弊端、祸害、矛盾,也只会逐渐加深加重,直到无法压制,彻底动摇朝廷的统治。

    另一方面,这些事情,也只有刘皇帝有这个能力,有这个威望去推动改革,若是把问题留给后人,要想改变,实在太困难了。

    太远的不说,即便是眼下那三十年之太子,也是难有作为的。在赵普眼中,太子堪为一守成之主,能够萧规曹随,遵从现行政策制度,沿着既有轨道前进,但要他做大的变革,也是很难的。

    刘皇帝的改革初衷,为江山社稷,为子孙后代着想,其中有多少是真正体谅黎民,顾念百姓,这是需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的。

    思索间,赵普脑中也逐渐形成了一些想法脉络,虽然有太多都属他个人判断,但心中已然有了初步打算。剩下的,还得回京之后,与刘皇帝交谈之后,再作区处。

    过去,刘皇帝都那般难以捉摸,如今时隔两年未见,刘皇帝与朝廷又有什么大的变化,可不是待在江阴接收的一些消息就能完全搞清楚的,还得慎重。

    当然,自始至终,赵普都认为,刘皇帝召他回京是要重任相托的,否则吃饱了撑的,千里相召来折腾他这把老骨头。
第(2/3)页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