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
关灯
   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
第(2/3)页
混乱,内叛不断,可谓自废武功,契丹的发展完全陷入停滞乃至倒退。郭荣夺淮南,后决议北伐幽燕,未尝没有契丹国政日趋衰退的缘故。

    历史的发展,往往伴随着偶然性与必然性,逢英主振奋,总据天时、地利、人和,看起来,仿佛真受上天所钟爱一般。

    事实上,若不是契丹人自身出了问题,郭荣征淮南、复秦凤,只会更难。而赵匡胤纵有郭荣打下的基础,想要贯彻“先南后北”的方略,削平南方诸割据势力,也绝不会那么容易。一个北汉,对大宋与契丹之间的缓冲作用,并不能大到哪里去,毕竟,中原河北面临北朝的直接威胁,来自于失险的幽燕。

    而时下,辽国乃耶律阮当权,虽然因为皇位的问题,有所反复,但其地位也逐渐稳固,国力也在恢复中,平河中叛时,耶律安抟奉命南侵,便是证明。

    故,在刘承祐的乾祐朝,同样提出“先南后北”的战略,同样考虑到契丹,但对于北面恶邻的威胁,王朴看得更重。思考战略之时,王朴二人,当然不可能去考虑契丹那边发生“剧变”的前提。

    殿中安静了下来,习惯性地摸着下巴,又思量了一阵,说:“三年够吗?”

    闻言而知其意,王朴十分郑重地对刘承祐道:“以臣之见,大汉弭兵罢战,潜心发展,至少需三载,方有一战之力!”

    “纵有三载,能北抗契丹而南取江北?”刘承祐又问,语气中似乎有些不自信。

    两个人都沉默了,王溥昂首以向,神情激越道:“两面对敌,固然艰难,然陛下如欲扫平天下,本是筚路蓝缕、披荆斩棘之途。陛下只需庙算周全,做好北抗契丹而南攻伪唐的准备,成败,犹需看将来!”

    刘承祐轻轻地笑了:“那就三年!朕等得起!”

    “陛下英明神武,富有春秋,耐其烦劳,大业必成!”王朴有点出人意料地,对刘承祐表示恭维。

    似王朴、王溥这样的人才,见识深远,既通过制考以求入仕,且乐于在天子面前抒发其略,展示其才,当然冷眼旁观,看刘承祐有成就大业之姿了。否则,哪里会这般轻易地,便掏心掏肺。

    王朴提议三年,刘承祐也意属三年的备战时间。有点巧合的是,如不出意外的话,三年后,正好是契丹发生国变的年头。当然,两个人眼下,还都不知道。而刘承祐这边所考虑的,也是在北御契丹的情况下挥兵南下。

    “今日高谈细论之事,二卿切勿言与他人,走漏消息!”深吸了一口气,刘承祐冷着一张脸,针对于二人。
第(2/3)页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